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企业需关注的五个重点

2024-08-08 16:53:00
admini
原创
1021

“五个价值”,“创新”、“改革”成为高频词。


2024年07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宏志等出席,就国企“推动高质量发展”介绍情况。


笔者根据王宏志副主任等在发布会答记者提问的相关报道内容,就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国资国企的重点工作做出以下归纳,以飨读者。


01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


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


解读:早在2024年初,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就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以及品牌价值,国务院国资委随后将其归纳为推动国企进一步履行好功能使命的“五个价值”, 希望国企能进一步树牢正确发展观、政绩观,一方面继续提高国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另一方面强化战略意识、功能导向,更好地发挥国企的战略支撑作用。


本次发布会中重点提及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正是被包涵在以下这“五个价值”之内,即:


1.提升(企业)增加值,这里的增加值是指企业增加值,它反映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能够直观体现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量贡献,说白了就是要强化对国有经济增加值的核算,提高国资国企对GDP的总体贡献,让国资国企真正成为稳经济的“压舱石”;


2.提升功能价值,功能价值主要反映除创造经济价值外,企业所发挥的政治效用、承担的社会功能,在原有的“一例五率”的考核基础上,推动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地衡量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综合贡献,注意,这里使用的“经营效率”而非“经营效益”,用辞强调的是“综合贡献”;


3.提升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EVA)是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与该企业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间的差额,是为出资人创造的“真正的利润”。与利润总额、净利润等指标比,这个指标不仅剔除了债务成本,还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对这一指标的强调,显示国企未来会进一步强化 “先算再投”的意识和习惯,关注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在内的“完全成本”,优化资本投向和布局,减少低效无效资本占用,产生真正的经济利润,从而提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可以预见,接下来国企对经营预算及投前可研的管理将更加规范严谨;


4.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20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如果说EVA彰显的是企业当下的经营质量,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


会议强调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就是希望国企能进一步增强加快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危机感紧迫感,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


5.提升品牌价值,就是聚力提升企业品牌管理能力,从品牌架构、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考核、价值管理等角度出发,体系化落实国有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培育更多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企品牌。


值的注意的是,发布会中强调的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并非一个新提法,早在2009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国务院国资委就正式引入了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指标。但近年仍有部分国企片面追求“铺摊子”、求规模,忽视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益的情况仍然较多,净资产收益情况相比其他类型企业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也是如今再次重提国有经济增加值的一个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在当前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再次强调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对于企业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应该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的是,除了现行的“一利五率”考核之外,接下来以上指标也一定会逐步地以更加明确的方式被引入到对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之中,作为对国资国企价值评价的内容之一。


02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快破除


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解读:本次发布会中提出,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引领性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快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目的是推动企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增强在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国企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话题,每一轮深化国企改革,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即时状态和国企阶段性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都会提出长短搭配的系列改革指引和举措要求。


笔者理解本次改革除了要坚持和完善过往改革的既有成果,更多的还是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当前复杂外部环境的压力下,利用政策的历史“窗口期”,加快健全有利于原始创新、有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制度和机制,打破制约国企原始创新发展、阻碍国企战新布局、束缚国企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改革或许能活下去,不改革早晚会死。国企痼疾的根子在总部、在主席台、在脑袋里的思维方式;触动各方利益的改革很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企围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建立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运营模式,重新优化组织结构布局,统筹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提升科技创新与科技转化整体效能。


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出成果出人才而给政策给资源,推动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真正在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领域实现普遍性大范围的突破。


希望更多的国企科研院所为打造科研“特区”,结合不同科研团队功能定位,“一院一策”、“一所一策“地制定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激励,激发出科研团队的创新动力、创造活力,不断释放机制改革的显性红利,从而带动更多的创新型国企前赴后继,真正扔掉那些体制机制的桎梏。


03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


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


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解读:新质生产力指的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这种生产力往往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环境适应性。我们常常提及的数字化、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都可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可参见作者原文《用好新质生产力的“铁三角”,驱动“新三套车”跑起来》)。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等,而新型生产关系则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譬如更加灵活的工作安排、共享经济模式、平台经济等。


新型生产关系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允许企业灵活调整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鼓励跨界合作和知识共享,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和创新。


它既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的协作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信息的快速流通,还能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从成效上看,新型生产关系一方面推动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如共享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通过定制化生产和小批量多样化生产,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未来,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灵活化、智能化、平台化、协作化、可持续化为特征的新型生产关系将更加有助于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本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行动的鲜明导向,也将成为阶段性最显著的特征。


结合前面提到的“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加快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本轮改革将更加提倡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旨在推动各级国企内部组织结构、经营机制、管理体系的变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04


全方位践行新型举国体制


在研发周期长、攻关投入大、其他所有


制企业参与意愿不强的领域坚定投入


解读:发布会中提出以打造“三个高地”为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力量,推动中央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即: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打造“产业高地”,做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打造“改革高地”,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标志着,各级国资国企将以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升级需要为主攻方向,全方位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在研发周期长、攻关投入大、其他所有制企业参与意愿不强的领域坚定投入,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通过设备改造、技术攻关、工艺升级、产品打造等多种方式,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内生式和外延式发展并重,不断健全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


同时,各级国资国企还将加快企业组织形态变革、管理方式变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创新创造为导向,灵活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创新组织方式,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持续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生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新型举国体制,它是在保留原有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思想内核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关键领域需求,通过新的主体结构和技术支撑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种重要组织实施方式和工作协同机制。


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的资源配置方式从行政配置为主转变为市场配置为主,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从注重目标实现转变为注重目标实现与效益并重,组织运行和实施模式从政府内部协同转变为众多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集成和创新生态从结构性集成转变为系统性耦合。它的构建,旨在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的体系化能力,实现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的目标。


各级国资国企将围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制造、未来能源等6大未来产业,通过强化创新策源,促进科技和产业同向发力,实施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启航、AI+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新技术、新模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践行新型举国体制,打造一批“布局新赛道、掌握新技术、搭建新平台、推行新机制”的创新型国有企业。


05


健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


各类企业合作的制度规则


解读:根据发布会介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合作的制度规则将得到进一步健全,国资委将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资本层面、产业链、供应链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


继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11月10日发布《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一个重点之后,本次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会再次提出健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合作的制度规则,两者背后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当前全面经济建设之中的逻辑脉络条线是一致的。


发布会在重点指出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无论国企、民企,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功能作用都很突出,都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具体来说,国资委本次提出了"四个合作"的领域。


包括:资本层面的合作,国企与民企等社会资本开展股权合作;产业链的合作,国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带动经营主体协同发展;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国企通过降低采购门槛、减少交易成本等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笔者注:我国96%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国企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与民企、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以上四个重点合作领域的划定,一方面可以说是在过去以股权合作为主的不太成功的混改经验教训上的一次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对未来两个不同性质经济主体合作领域的再一次划定和拓宽。相信很快就会看到:


在健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合作的制度规则的基础上,各级国资国企将通过项目推介对接、充分利用国企、民企等各类企业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协同共赢的供应链生态。我们亦乐见国企扩大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携手不同经济性质主体的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同荣共赢。


06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加快突破


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


解读:国务院国资委在发布会中表示,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通过“三增”、“三新投入”、“三个边界”管控,推动国企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加快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展,是三新投入的其中关键一环。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本次提出的“三增”、“三新投入”和“三个边界”管控“到底说的是什么。三增”主要指要带头做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基础产品的增产增供,确保“供应增”;深入开展经营创效、管理增效、改革提效,确保“效益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发展,确保“投资增”。


“三新投入”主要指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大产业焕新投入,加快新赛道、新产业布局;加大设备更新投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个边界”管控主要指要严守财务边界,严控债务规模过快增长,依托司库系统加强实时穿透、智慧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要严守业务边界,严控无关过度多元经营,集中优势资源做优主业、做强实业;要严守企业边界,严控多层架构无序扩张,大力压缩管理层级、压减股权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堵塞管理漏洞。


应该说“三增”和“三个边界”管控的内容在多轮国企改革中的不同领域和场合已多次提及,反而是“三新投入”对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和设备更新的提法更加具体,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我们提“三新”,主要是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称其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次“三新”的涵义更加具象,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产业焕新指的是通过技术革新和业务模式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是指用更先进、更高效的设备替换旧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们相互关联并共同促进经济的持续进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我国当前在譬如光刻机、芯片、航空轮胎、掘进机主轴承、微球材料、水下连接器、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都面临着“卡脖子”的技术瓶颈,本次发布会再次强调未来将通过国企加大投入、优化科研环境、强化国企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等措施,加快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


同时,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也释出信息,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审查支撑,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下,在持续高频的科技投入强度下,希望可以用时间来检验未来国企能否在这些关键领域的“卡脖子”瓶颈破关闯关,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之后才会显示。